隨著社會體制的轉變,人民群眾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做好社區服務工作對于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擴大就業、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督洕冯s志社城鄉智慧養老研究院提出了“以養老文化產業為引領,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中國城鄉智慧養老示范基地為補充,生命紀念館為人生里程碑”的中國養老模式。
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的社區養老是不可缺少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社區是一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全國各地興起一股建設智慧城市的浪潮,將智慧城市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智慧社區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隨著智慧城市興起而成為一種發展趨勢。而養老的智慧化程度必將隨著城市智慧化程度的普及與加強隨之跟進。
社區養老現狀
新中國第一個居民委員會是1949年10月23日誕生的杭州市城區紫陽街道上羊市街居民委員會,最初社區居民委員會的職責和任務是: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協助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做好生活安全,社會治安宣傳;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工作;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但隨目前的居委會在性質上發生了很大轉變,行政事務越來越明顯突出,為居民服務尤其是養老及上門服務明顯力量不足。
社區是社會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載體,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目前,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一是服務設施更加完善。二是服務內容逐步豐富。社區公共服務擴大覆蓋,便民利民服務和志愿服務蓬勃開展。早在2000年,筆者曾經提出過社區服務的發展模式:政府政策指導,市場化運作,信息化網絡化全覆蓋,商家企業參與多元化服務,以創業帶動就業規?;\營的社區服務模式。時隔18年,我國社區服務的發展有了很大進步,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各類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38.6萬個。三是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51.2萬人,村民委員會成員229.7萬人,社區專職工作人員127.6萬人,社區志愿者數量不斷增長。四是信息共享正在形成。智慧社區建設在部分地區探索起步,信息化與社區服務深度融合。五是體制機制持續創新。社區多元主體廣泛參與,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的“三社聯動”社區服務機制初現雛形。實踐證明,加強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是增強社區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民心工程,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基礎工程。
但總的來看,我國城鄉社區及城鄉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尚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尤其是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主要表現在: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發展不平衡,農村滯后于城市局面尚未得到徹底扭轉;城鄉社區服務設施配套和技術更新相對滯后,服務項目和資源投入依然緊張;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參與不充分,專業教育和人員培訓亟待加強。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我國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面臨著一系列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及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加速,對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加強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對于改善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支持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在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的進程中,各地通過建設和整合社區服務設施、培育發展社區養老服務中介組織、建立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平臺等,極大提升了社區為老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重視是建設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條件,“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才能有效地推動養老事業發展。養老服務社會化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地有的成立養老服務社會化工作領導小組,有的將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將發展養老服務事業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及其他專項規劃,有的將養老機構建設、養老服務體系完善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和目標考核責任內容,同時,出臺優惠政策,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使養老服務社會化工作強勢推進,蓬勃開展。
社區養老的發展前景
網絡的發展,創新模式的發展改變了正常企業的發展規律。因此社區服務的發展也許除了解決購物消費最后一公里問題外,可能會對健康、養老、金融、保險、法律、文化、企業的發展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社區是人們賴以生存起居生活的基礎,為適應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轉變,各項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需求,更應加強社區服務渠道建設,加強社區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社區服務資源的整合。
要按照建立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總體部署,深入社區以建站為基礎,以渠道暢通為根本,以高效服務為重點,以整合各類服務資源為保障,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效率的專業服務隊伍,為百姓生活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供有力終端保障。開展社區養老服務不僅能夠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也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將是民心所向。
“互聯網+智慧社區”養老
我國的養老產業才剛剛進入起步階段,甚至尚無真正成熟的發展模式,與龐大的老齡客群的迫切需求不相匹配。社區在很長時間內將是老年人養老的重要依托,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養老產業是一個涉及極廣的新興市場。但在我國,還沒有以養老產業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僅從企業布局來看,從事養老地產的公司較多,主要是因為該領域利潤明晰,目前城市的養老機構一般為福利院、養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四種,社區的養老服務大多是老年服務中心、日間照料、老年俱樂部等幾類。同時,一些銀行、保險、基金、證券等機構也正在開始試水老齡市場,陸續推出養老專屬理財、養老保險、養老金信托等金融產品。但是許多老年消費者仍以儲蓄為唯一的理財方式,養老保險也過于依賴基本養老保險而缺乏其他創新類型的補充。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地方開始以“互聯網+養老”為發展導向,充分利用創新科技和服務應用解決當下的養老問題。
通過“互聯網+智慧社區”養老模式將會形成規?;\營的格局增加企業抗風險能力,減少企業投資成本輕裝上陣;通過“互聯網+智慧社區”養老模式可以實現社區養老的資源整合,實現抱團取暖資源共享,大數據共享做到精準服務,真正解決我國養老復雜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互聯網+智慧社區”養老模式將會實現政府政務公開的窗口、社區管理的平臺、居民生活的幫手、企業發展的舞臺;通過“互聯網+智慧社區”養老模式將會實現電子商務進社區,物流進社區,金融、保險、法律、文化、健康、新能源、農副產品等涉及并推動人們衣食住行的各項產業及服務健康有序良性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將會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在貫徹落實國家“互聯網+”和智慧城市建設基礎上,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通過與社村通智慧社區養老系統相結合開發出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服務管理平臺(可免費試用)。以云架構的模式支撐開展智慧養老服務,采取全天候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緊急救援、醫療保健、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精神慰藉、法律維權等服務。 真正做到“讓老人生活的舒心、安心;讓老人子女放心、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