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輪信息技術變革的展開,城市信息化進程又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推動了智慧城市的日益興起。在此背景下,智慧社區作為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在智慧城市建設大潮中也就應運而生。雖然國內外關于智慧社區建設也在不斷發展,但作為一個新的領域,智慧社區從理論到實踐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
1、國內智慧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1.1規劃設計階段存在的問題
智慧社區規劃設計階段主要是確定智慧社區建設的戰略目標、頂層設計、法律體系、建設方向等。在我國,政府行政導向在社區建設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政府指導體系的不健全影響智慧社區建設的進程。一是政府對智慧社區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和部署,其空間劃分往往以靜態管理為主,未考慮社區內部空間與外部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沒有真正從居民的現實需求出發進行目標定位,社區人本化建設不足;二是國內智慧社區建設大多引用國外的規劃模式,缺乏對自身實際情況的考量,政策、法律規范不完善,難以為智慧社區建設提供制度保障,且政府指導限于技術層面缺乏實用性,使得社區建設陷入“形變而質不變”的內卷化狀況,難以形成整體推進的態勢。
1.2 開發建設階段存在的問題
智慧社區開發建設是指在規劃設計的約束下,投入原材料、技術、人才、資金、政策等要素,并通過一定的管理活動進行要素組合以實現規劃目標的過程。智慧社區開發建設階段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核心技術不成熟。雖然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快速發展,但我國對這些技術遠沒有達到普遍推廣和熟練運用的程度,有關的技術開發有待深入,且各地的社區發展不平衡,難以實現系統間的互通互聯和信息共享,沒有形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社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導致社區服務智能化水平偏低。二是建設主體不協調?,F階段,我國智慧社區建設主體之間相互獨立,缺乏橫向的溝通關聯,信息孤島與重復建設現象嚴重,且政府在智慧社區建設中占據主導地位,基層政府在社區建設管理與服務實踐中的職能和角色錯位嚴重,并沒有真正向社會和社區分權,不利于智慧社區建設的高效、可持續。三是個體能力不具備。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對參與者、管理人員的能力和經驗也形成挑戰。同時,社區居民應用信息化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不足,導致“數字鴻溝”所引起的“知識鴻溝”進一步擴大,制約著智慧社區產品與服務質量的提升。四是制度保障不完善。智慧社區的建設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社會規范,難以調節不同社會主體的利益關系,有關信息安全責任、個人信息保護等法律法規沒有相應完善,智慧社區中各行為主體對風險與責任的承擔缺乏剛性約束,不利于智慧社區的建設和運營。
1.3運營維護階段存在的問題
智慧社區運營維護階段的核心目標是將交付的業務軟件和硬件基礎設施高效合理地整合,保障服務運行的安全。該階段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應用主體信息素養不高,未發揮智慧社區的價值。各城市社區的工作人員和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基本都存在信息素養不高的問題,難以使用智慧社區中的各平臺,也難以享受新技術帶來的便利,導致新技術雖有百般好處,卻得不到社區居民的認可,使得智慧社區的推廣和應用受到極大的阻礙。二是信息安全嚴重阻礙了智慧社區的普及應用。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智慧社區的建設越來越依靠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導致虛假信息、不對稱信息內容在社區網絡節點中滋生、傳播。由于各類信息數據大都涉及社區居民的財產和隱私,使得智慧社區的用戶對自身的信息安全保障充滿憂慮,對智慧社區的建設缺乏信心,影響智慧社區的發展與應用。
2、推進國內智慧社區建設的對策
2.1統籌規劃,保證充足的要素投入
在制度層面,應加強頂層設計,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對智慧社區建設實行統一規劃,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打破信息孤島的局面。其次,在智慧社區規劃建設過程中,各部門應分工明確、權責清晰,建立健全智慧社區建設協調機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避免低效率的重復建設。再次,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明確智慧社區建設的方向、目標、重點建設內容并制定技術標準。在操作層面,構建社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充分考慮信息服務平臺的可重構性及可擴展性特征,推進社區事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最后,還應該加強社區管理、加大基層工作人員的投入,加強員工能力培訓和定向培養。通過使用評價反饋體系,對服務商及管理團隊進行服務質量測評,從而建立服務質量檔案,形成考核機制與退出機制,增強用戶滿意度。
2.2加強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
為實現智慧社區規劃、管理、服務等不同技術體系之間的耦合互通和無縫對接,促進社區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設,需要加強物聯網、云計算、ICT技術在智慧社區中的應用?;谠朴嬎愫蛿祿诰蚣胺治觯梢宰畲笙薅鹊卣仙鐓^內部信息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化管理。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社區中人、物、信息網絡之間的實時交互;運用ICT技術為社區管理提供線路搭建、網絡構架,減輕社區網絡在系統升級、運維、安全等方面的負擔,節約運營成本。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通過對社區居民時空間行為和社區周邊設施利用狀況的分析,可以使信息得到迅速有效的整合,并制定不同的社區服務方案,提高決策水平和管理效率。
2.3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調動全社會參與積極性
在智慧社區建設和運營過程中,要以人性化和大眾化為宗旨,提高居民對智慧社區建設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培養居民的IT使用習慣,確保信息獲取的有效性。社區居民之間的各類共享和非市場互動行為,可以促進居民之間和諧相處、相互信賴,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與社區精神。社區各方廣泛參與,則使社區治理更加科學,能夠真正承擔利益協調任務,實現社區建設的新高度。同時,智慧社區建設還應結合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懷,以居民需求為中心,實現智慧社區品牌建設,從而提升社區的宣傳效應和社區自豪感。
2.4保障信息安全,全面推進智慧社區建設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變遷和各類信息技術在社會領域的擴散與滲透,對信息安全的威脅不僅來自技術本身的內在風險,更多地來自于信息系統外部的主體實施的各類侵害行為。因此,需要構建信息安全保障體系,設置智能化的監控傳感設備,建設大數據平臺,增加對關鍵信息安全防護部門資源的投入,提升信息系統對數據的處理、過濾和安全保障的能力,以技術創新鞏固信息安全的技術基礎。此外,需要不斷推進信息時代的道德規范建設,完善和維護智慧社區的道德規范體系,切實保障社區居民的基本權利,構建安全、和諧的社區生活環境。
結束語
智慧社區的建設開創了新的社區管理模式,對實現資源配置、優化社區服務、提高管理效率、方便居民生活、實現共享經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智慧社區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面臨著諸多現實問題。因此,本文對我國智慧社區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根據國外成功經驗提出解決策略,從而為我國智慧社區的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